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書籍】2017.04.13《見樹又見林》書摘

這是一本探究社會學是什麼的一本書。儘管社會學的內容是我們每天經歷和體會的,我們也直接地生活在當中,但只有了解社會學的那些專有名詞後,我們才能更容易地定義這些現象的影響。

《見樹又見林》介紹如何用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社會。本身並不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為了對其他學科有大致了解而選這本書來看。

在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要我們放下以往個人主義的想法(他會那樣做是他自己的選擇),說人會這樣做決定是因為那是社會體系為我們鋪的阻力最小的路。

不用個人主義去看一個人,那到底要怎麼去了解對方、怎麼知道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呢?看那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在家庭裡他是父親,在公司裡他是職員......一個人處於某個位置除了會有其權力之外,也會因為其位置而有束縛。

書中很多舉例都是以種族、性別等因素在美國帶來的歧視和劣勢來闡述,譯者也很貼心地在裡面補充台灣的情況。

-----------以下為個人摘錄-----------
一、森林、樹群,還有那些事

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使得我們傾向完全以個人的內在世界來看待社會的運行。因為看重自我,也會自省。這樣的人會認為要理解社會生活,只要理解個人的心理世界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參與社會生活的個人,彼此非常不同,看個別的人看不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總是在一個比自身更廣大的世界參與生活,而這個世界就叫做「社會體系」,是一種持續進行的過程。體系靠著鋪陳出阻力最小的路,影響我們作為參與者的想法、感受與行為。

二、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類

「我相信,我就會看到」
參與的社會文化包含一些詞彙和想法,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詞彙和想法來命名和解釋自己的經驗。

符號(包含語言)賦予東西意義,使得文化成為可能。我們可以用語言建構各式各樣的真實,包括我們不能經由我們感官經驗的真實。

價值除了影響我們怎麼選擇行動的路線之外,還影響怎麼看待、怎麼對待我們自己和別人。人們會依社會價值的高下被分類排序。社會體系的組織方式,決定了價值的選擇。
社會心理學家布朗(Roger Brown)指出,價值就像是語法原則,我們用他來解釋從未見過的句子。

如果你接受某個文化價值,把它轉化成規則,以獎勵和懲罰來要求人們遵守,你就有了規範。規範是人建立的,是關於人們所作所為的理念。

規範對於界定體系疆界也很重要,規範告訴我們區別自己人和別人,藉由決定誰能加入我群來區分我們與他們。
規範與信念和價值是相連的,信念和價值界定何謂真實、什麼才是重要的。無論你對這社群有多大的貢獻,若你拒絕接受它的文化,這社群就一定不會接受你。

道德就是社會體系中的規則,除了規範,也讓人有共享的感覺。道德是定義一個團體或社會到底是什麼基礎,也是界定怎樣的人可以成為這個團體或社會成員的基礎。

哲學家蘇珊朗格寫道:「我們活在觀念的網絡中,編織網絡的纖維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好像住在一個由文化建構出的小盒子中,為了能看到比小盒子的視野還更廣闊的世界,我們首先得認真嚴肅地看待這個盒子,這就是社會實踐的內容。

住在盒子中,看不到外面,就容易以為其他文化都和我們一樣,這就稱為「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三、社會生活的結構
文化概念在我們參與社會體系時,形塑了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方式。而結構則將這些文化概念統整到各種連結人與人、人與體系、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社會關係上。

當原先的定位體系消失時(結束了一個長期的關係、生活中經歷變化),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失去了某個東西,我們還感到迷失。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關於社會生活各層面的社會關係是如何安排的。第二層意義是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

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會如何表現、行動的話,瞭解其身分位置,要比瞭解其個人特徵和意圖,來得有用的多。沒有任何一個位置是只賦予在位者權力而不同時加諸各種限制的;有時候,一個位置所加諸的限制,還更甚於其所賦予的權力。

價值的分佈,與滿足這些價值的合法機會的分佈,兩者差異越大,偏差行為就越可能產生。

知道一個社會體系如何運作,並不能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將如何參與這個社會體系的運作,因為社會學並不是為何預測個人行為,而是為了理解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了人的行為模式、以什麼方式影響人的行為、其後果為何。

四、人口與人類生態學

如果我們從個人觀點來看待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這些都只不過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但若以基本的 社會學原則來看這個事實:所有的選擇都會受到我們參與的社會體系的影響。

五、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哲學家兼社會學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認為:我們是透過發現他人以及他們對自己和對我們的概念,也就是他人的內心世界,而學會思考自我的。

大多數人對於對我們真正是怎樣的人所知極為有限,他們「認識」的多半都是由一些社會身分「典型」所組成的文化意象。他們真正認識的是我的各種身分所提供的阻力最小的路,以及我相當可能照著這條路走的事實。

在我們成為對方的重要他人之前,我們所知道的只有一般他人;這些一般他人的文化概念讓我們將某些概念結合,以便理解當時的情境以及在該情境裡,我們分別是什麼人。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書籍】2017.03.26《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讀書筆記

思考的藝術這本書每一小節的篇幅都很短小,每個主題很標準化地寫了三頁。作者並不是此專業出身,但是藉由他在業界打滾與生活上觀察的經驗,替每一個思考謬誤加上好理解的生活化例子,藉以點醒大眾。但對於平常有在閱讀哲學思考類書籍的人,此書籍的知是濃度並不高,很多可以一起敘述的觀點應合在同一篇章中,不知道為了什麼寫作潔癖而被拆開。我則將閱讀的重點放在作者如何深入淺出地介紹這許多的思考謬誤。真正受用的是每篇短篇的最後幾句結論,是作者給大家的建議,教導讀者如何走出思考的死胡同。個人推薦高中生或思考僵化許久的中年人士閱讀。

01 存活者偏誤 The Survivorship Bias - 為何你偶爾也該去「墓仔埔」逛一逛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地高過失敗者,因此,人們總會系統性地高估了獲得成功的希望。

02 泳將身材的錯覺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 哈佛究竟是一所好大學,還是一所爛大學?我們其實並不清楚
    我們將篩選標準與結果兩者倒果為因相互錯置。

03 過度自信效應 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 - 為何你總是系統性地高估了自己的學識與能力
    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了我們在預測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嚴重地高估了。最浩對所有預測報持質疑的態度,尤其是號稱專家的人所做的預測。

04 社會認同 Social Proof - 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
    當我的行為舉止跟周遭的人相同時,該舉指就是對的;當越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這想法也就越正確。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論調!

05 沉沒成本謬誤 The Sunk Cost Fallacy - 為何你不該留戀過往
    儘管就客觀角度看來,記敘經營下去根本毫無意義,可是以經投資下去的資金,這十就成了我們繼續經營下去的理由。真正唯一該考量的應該是當下,以及未來。

06 互惠 The Reciprocity - 為何你不該讓人請喝東西
    人類很難抵抗虧欠感。先給甜頭,再伸手要錢。

07 確認偏誤(一) The Confirmation Bias (Part 1) - 當你見到了「特殊情況」這種字眼,請格外小心
    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轉向,並且自動過濾掉否證證明,將它們視為特殊狀況。

08 確認偏誤(二) The Confirmation Bias (Part 2) - 幹掉你的寶貝
    勇敢對抗確認偏誤,把自己的信念寫下,然後試著找出這些信念的否證證明。

09 權威偏誤 The Authority Bias - 為何你該藐視權威
    在面對權威時,我們的獨立思考就會不由自主地矮一截。請勇敢挑戰專家,並且堅定地貫徹到底。

10 對比效應 The Contrast Effect - 為何你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道出門

11 現成偏誤 The Availability Bias - 為何你寧可聊勝於無地使用一張錯誤的地圖
    我們會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像。我們的大腦是根據「戲劇性原則」在思考,不是根據「量化原則」。簡單來說就是把已知的理論套在味知的是誤上面,即使這樣的結果與理論預測的大相逕庭,我們依然還是會繼續使用此套理論。和那些與你的經驗及思考方式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共事吧!

1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Die Es-wird-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 - 要是有人建議你一條「先經一番寒徹骨」的路,你最好對這樣的建議多點戒心
    當專業人是對於期專業上的某些事情根本一無所知、或是沒有把握時,他就會請出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這件道具。

13 故事偏誤 The Story Bias - 為何就連真實的故事也都是騙局
    故事扭曲了事實,但我們總是容易被故是吸引,卻拒絕抽象的事實於千里之外。將故事拆解,並且進一步質疑:故事要隱藏的究竟是什麼?

14 後見之明偏誤 The Hindsight Bias - 為何你該寫日記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似乎都緊密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越獨立使食,少看那些事後包裝出來的理論,多去閱讀是件發生當時的一些日記、剪報或記錄。

15 司機的知識 The Chauffeur Knowledge - 為何你對名嘴所說的話不要太過認真
    世界上有兩種知識,一種是「真知」,是由那些滿懷求知慾的人投注了許多時間與精力鎖換來的成果;另一種則稱為「司機的知識」,是指那些行為舉止好像他們確實知道、事實上只是虛有其表的人。
    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找出你個人的能力範圍,並且待在里面。致於這個範圍有多大,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要清楚掌握範圍的借現究竟在哪裡。」
    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明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這累人遇上了超出能力範圍的情況十,他不是保持沉默,就是會老實招認。

16 控制的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 - 你比你以為的還要來得狀況外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或影響某種事物;但事實上,我們根本無能為力。因此,請專注於少數幾件你確實能夠發揮影響力的事情上,甚至最好只堅定地關注這當中最重要的幾件事。致於其他的事,就任由他們去自行發展吧!

17 激勵過敏傾向 The Incentive Superresponse Tendency - 為何你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
    人們會對激勵有所反映,但他們的反應有時並不符合激勵背後的意圖。

18 均值迴歸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 - 醫師、顧問、教練以及心理治療師的效用令人質疑
    極端的成果會與較不極端的成果交互更迭。

19 公地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什麼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
    我們實在不能夠只忘人累的道德理性,唯一可以克服的路徑只有兩條:「私有化」或「管理」。

20 結果偏誤 The Outcome Bias - 請別用結果來論斷某個決定
    我們總是傾向用「結果」來評斷「決定」,而不是根據「當時的決定過程」來評斷決定。千萬不要以成敗論英雄,應該張大眼睛看別人「為什麼」會做這個決定?

21 選擇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Choice - 為何更多反而是更少
    大量選項使我們內心一片茫然、導致不良的決定、導致不滿。將選擇的標準寫下,並且無條件地遵循這些標準。

22 討喜偏誤 The Liking Bias - 由於你想受人歡迎,於是你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
    當別人表現得對我們越有好感,我們越容易向這些人買東西,或者是對這些人伸出援手。鏡像以及多層次傳銷就是如此。在決定一筆交易時,千萬別去考慮賣方。

23 稟賦效應 The Endowment Effect - 請不要緊抱著某件事物不放
    當我們擁有某件東西,主觀上我們就會顯著地為這件東西加值。除了擁有者外,準擁有這也是。

24 奇蹟 The Wonder -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算算機率就知道,巧合雖然罕見,但絕對可能發生。

25 團體迷思 Groupthink - 為何共識可能是危險的
    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因為每個成員都刻意去贏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最終這個團體便會做出一些愚蠢的決定。團體中的領導者應指定某為成員擔任「魔鬼代言人」,勇敢表達意見。

26 輕忽機率偏誤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 為什麼樂透的彩金會愈來愈大
    我們會對期待發生的事件之規模有所反映,至於它們的發生機率,我們則近乎無感。除了風險為零的情況外,我們其實相當拙於明辯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

27 零風險偏誤 The Zero-Risk Bias - 為何你會為了追求零風險,而付出過多資源
    只有零風險可以治好我們莫名的恐懼。學著在沒有什麼事是百分之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

28 稀少性謬誤 The Scarcity Fallacy - 為何餅乾愈少愈可口
    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就是失去清醒,請儘評價格與效用評斷一件事物。

29 忽視基本比率 The Base-Rate Neglect - 當你在懷俄明州聽到了馬蹄聲,且看到了黑白條紋……
    精確地描述誤導了我們,讓我們不能冷眼面對統計現實。較為理性的猜測還是比率較大的答案。

30 賭徒謬誤 The Gambler’s Fallacy - 為何沒有一種平衡命運的力量
    人們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可以平衡命運的力量。請仔細看清楚你所面對的情況,就靜是獨立事件(賭博)還是非獨立事件(現實中的環境影響)?

31 錨定 The Anchor - 數字輪盤如何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
    我們會拿一些熟知的事物當出發點,借助此點推估出未知的事物。標的物的價值越無法確定,我們就越沒有能力抵抗錨定,即便是行家也是一樣。

32 歸納法 The Induction - 你要如何把別人的一百萬弄到自己的口袋裡
    我們總是傾向從個別的觀察推得普通有效的確信,可是這麼做顯然是危險的。一個反粒就足以推翻一個經過上千次證明的理論。

33 損失規避 The Loss Aversion - 為什麼凶惡的臉孔比友善的臉孔更容易吸引我們的目光
    在獲利與損失規模相同的情況下,損失所造成的情緒反應是獲利的兩倍。對附面的事物總是更為敏感。

34 社會性懈怠 Social Loafing - 為何團隊會讓人偷懶
    由專業背景盡可能各不相同的成員所組成的工作團體,會是較佳的工作團隊。若欲掃除團體的缺點,盡可能讓每個人的機效都服上檯面。

35 指數增長 The Exponential Growth - 為什麼一張對摺的紙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你預到與成長率有關的事物,請不要相信你的直覺。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線性成長,但是對於指數成長卻沒什麼感覺。

36 贏者詛咒 The Winner’s Curse - 你願意為一歐元出多少錢?

37 基本歸因謬誤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請你別去問作家,他所寫的小說是不是他的自傳

38 錯誤的因果關係 The False Causality - 為何你不該相信送子鳥的傳說

39 月暈效應 The Halo Effect - 為何長相好看的人容易事業有成

40 替代路徑 The Alternate Path - 恭喜你!你贏了俄羅斯輪盤

41 預測的錯覺 The Forecast Illusion - 水晶球如何搞得你目眩神迷

42 聯結謬誤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 為什麼合情合理的故事會誤導我們

43 框架 Framing - 言為心聲

44 行動偏誤 The Action Bias - 為何光是等待而不採取任何行動,會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45 不作為偏誤 The Omission Bias - 為何你不是答案,就是問題

46 自利偏誤 The Self-Serving Bias - 為何你從不自責

47 享樂跑步機 Hedonic Treadmill - 為何你應該縮短上班的路程

48 自我選擇偏誤 The Self-Selection Bias - 請別太訝異你竟然「存在」

49 聯想偏誤 The Association Bias - 為何經驗有時會引導我們鬧出蠢事

50 新手的運氣 The Beginner's Luck - 若是有個好開頭,請格外小心

51 認知失調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 你如何對自己撒點小謊,以讓自己好過一些

52 雙曲貼現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 及時行樂!不過最好只限禮拜天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
作者: 魯爾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譯者:王榮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2/09/01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書籍】2017.01.14《沒有鑰匙的夢》辻村深月

有鑑於去年長時間滑手機,整年只看了八本書,覺得自己在心靈與文筆上沒有成長,因此2017年的其中一項新年新希望便是希望自己能夠在今年閱讀50本書。算下來一週要讀一本書,是去年讀書量的六倍,雖然是很高的成長幅度,但那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訂定挑戰目標,為生活帶來鬥志,也讓人思考存在的意義。


2017年的第一本書,謝謝冏星人的推薦,讓我有機會認識並且閱讀這本讓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已經是大人的一本書。

《沒有鑰匙的夢》集結了〈仁志野町的小偷〉、〈石蕗南地區的縱火〉、〈美彌谷社區的逃亡者〉、〈芹葉大學的夢想與殺人〉和〈君本家的綁票〉五篇短篇小說。每篇主題都和犯罪有關,書的封面寫道:所謂「犯罪」,不過是恰好打開了惡意的開關。而封底則寫著:不是一時失足,而是站在件件活絡的邊坡上。這兩句敘述雖解釋了每一篇的犯罪動機,但並不是我讀這本書感受最深的部分。

===============以下敘述有劇透===============

〈仁志野町的小偷〉
在封閉的小鎮裡,流言很快地傳開,說小律的媽媽是小偷。從被告知這件事、到親眼看到小律的媽媽到家中偷東西,最後目睹小律在文具店內差點偷竊的行為。在面對小律時不知道用什麼心態、怎麼面對,長大後也始終耿耿於懷,但對方卻不認得自己了。

文中描述友情一夕變調的部分讓我心有戚戚焉,小女生的心思真的很彆扭,同學們傳的流言怎麼改變兩人之間的友誼、之後怎麼漸行漸遠,小孩看大人

〈石蕗南地區的縱火〉


〈美彌谷社區的逃亡者〉


〈芹葉大學的夢想與殺人〉
這是讓我感觸最深的一篇,也是讓我恍然大悟自己已經成為大人。

做夢,是一種才能。
做夢,是只有無條件相信正確的人才能被允許的特權。毫不懷疑、相信正確。強迫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

那是一種只能活在水缸裡,有如觀賞魚般的生活方式。可是我已經無法奢望乾淨的水了。今後我能得到的水,不管多麼微量,一定也都摻雜著泥沙。即使覺得窒息,我也只能喝下它活著。

他做著夢。甚至沒有想過夢想或許不會實現。甚至沒有自己在逃避的自覺,深信夢想絕對會成真,毫不懷疑。從一開始就是,堅定不移,直至今日。

〈君本家的綁票〉
一個覺得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的女子,結了婚,生了小孩,卻因為長期累積的負擔和壓力,將孩子遺失。


五篇內容拼湊起來
是現實是少女到青熟女不同階段的煩惱,也是成長的煩惱。
何謂沒有鑰匙的夢?就是擁有,但是無法打開無法實現的夢。




沒有鑰匙的夢    鍵のない夢を見る
•  作者:辻村深月      Tsujimura Mizuki
•  譯者:王華懋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3/10/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1358192
•  規格:平裝 / 288頁

參考資料:
【囧說書】沒有鑰匙的夢 女性小說介紹 - 直木賞特集Part3 | 囧說書S1EP8:https://goo.gl/ocwlCM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書籍】2016.02.16《過於喧囂的孤獨》讀書筆記

之前無意間在book版發現這本書,一翻開就被作者的文辭深深吸引,從小人物的觀點將他讀過的書和主人翁身處的環境串聯起來,以文字去探究骯髒身軀下心靈深處的美。我一會兒敬佩作者的淵博,一會兒讚嘆他的奇妙比喻,但總是能在句末掘出一些黯然和沒落的神情。


書名:《過於喧囂的孤獨》
作者: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譯者:楊樂雲
出版:大塊文化,2002初版

p.31  當我開動機器處理那些美麗的圖書,當機器框啷作響,最後以二十大氣壓的巨力把圖書壓歲時,我彷彿聽到了人骨被碾碎的聲音,古典名著在機器中壓碎,恰似頭顱骨和骨骼在手推磨中碾磨一樣,我彷彿在壓碎猶太教法典中的詞句:我們又如橄欖,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出我們的精華。

p.41  這場戰爭一結束,取勝的一方又將立刻合乎辯證法地分裂為兩個陣營,正如瓦斯、金屬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要分裂一樣,使生命通過鬥爭向前發展,然後通過尋求解決矛盾的願望而取得一分鐘又一分鐘的平衡,因此從整體上看,世界一秒鐘也不曾跛了一條腿。我於是看到了韓波說得多麼正確:精神鬥爭之可怕絕不亞於任何一場戰爭,我也領悟了耶穌那句冷酷的話語是什麼意義:我來不是送和平,而是刀劍。

p.43  古希臘精神不僅表現在布拉格普通民房的面牆上,而且灌滿了居民的頭腦,唯一的原因就在於古典主義的中學和人文主義的大學在千百萬捷克人的頭腦裡塞滿了希臘和羅馬。

p.58  我很喜歡看她們吃麵包,她們從不咬著吃,而是用手指把麵包掰碎,神情嚴肅地捏著麵包一小塊一小塊地往嘴裡送,一邊吃一邊點著頭,互相碰碰肩膀,有如兩匹注定將長期栓在一起駕車的馬,直栓到最後被人送進屠宰場。

p.62  (耶穌和老子互相比較,前面很長一段......)  耶穌是progressus ad futurum (向著未來前進),老子則是regressusf ad originem (朝著本源後退)......

p.125 臨街的店門推開,一個大漢走了進來,他身上透著一股子河水的氣息,突然,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他抓起一把椅子猛地砸成兩半,舉著破椅腿把驚慌失措的顧客們驅趕到一個角落,三個年輕人嚇得身體貼在牆上站在那裡,活像雨中的蝴蝶花,大漢嚷嚷著要殺人,手裡舉著的棒子眼看就要劈下來,可是就在這最後的一瞬間,他忽然用破椅腿打著拍子低聲唱了起來......灰色的小鴿子,你在何方?他一面輕輕地唱著,一面打拍子,唱完之後他扔掉椅腿,賠償了椅子,走到門邊時他回身對膽戰心驚的顧客們說......先生們,我是劊子手的幫凶......說罷神色沮喪、失魂落魄地走了,興許他就是一年前的那天夜裡我在霍萊肖維采屠宰場附近遇見的那個人,他用芬蘭刀頂著我,把我逼到一個角落,說眼下他找不出別的辦法讓別人聽聽他的詩。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生活】2015.12.05 MOLESKINE & NTU PRESS x Take a Note 手帳分享

最近幾天開始逛起PTT的文具版(stationery),突然想起以前每天寫日記的時候。那時晚自習三節課,有兩節課都被我拿去寫日記(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話可以寫!),後來晚自習改成兩節課時,就花一節課寫日記,若真的挪不出時間,就等回宿舍拼命寫,那時在日記上記錄的心情到今天回去翻閱時都覺得有趣,永遠記得老師的話「情感會遺忘,但文字將永遠留存」(已經忘記老師原本用的文辭了,只能記下大概意思)。若像我一樣記性差,寫日記是將來回憶時的憑據,因為我的記憶常常被自己竄改呢!

2015年底了,大二以後就不怎麼寫日記了,想要在新的一年(2016)改變,以免以後會回想不起來大學期間的經歷和見識。2015年手帳(其實我以前都叫它記事本)用的是MOLESKINE小王子週誌(如下圖),本來想2016年繼續用的,但是它對我來說有個很致命的缺點...我在後面會詳述。
看到MOLESKINE就想來跟大家講講我跟MOLESKINE的淵源:我第一本MOLESKINE是爸爸從香港機場買來送我的,是MOLESKINE Classic Red/Plain Notebook/Large紅色硬封面純白大型筆記本,我拿它來寫日記後還幫他取名字「奭」,從以前就討厭紅色的我卻喜歡上MOLESKINE的紅,對它愛不釋手。之後就開始自己掏腰包買MOLESKINE,有時在香港機場,有時在誠品,現在通路越來越多但我卻買得越來越少,因為需求量下降,自己以前買的還累積在書櫃裡沒用完,沒寫日記後就沒有想買MOLESKINE的慾望了,但每年買行事曆仍是我購入MOLESKINE的好時機!
MOLESKINE現在越來越多主題,最喜歡的還是小王子。2014年和2015年我用的都是小王子週誌,但它對我來說最致命的缺點就是週末六日的格子太小了,我活動最多最想寫的就是星期六和星期日啊!結果每次想寫的時候卻寫不下,實在讓人氣餒,所以我今年決定跳槽!

一上文具版就被【NTU PRESS x Take a Note 2016時效性日誌】燒到,又剛好看到這週末校史館書店開始販售,就一時衝動跑去購買了......





















這次被這本手帳燒到的原因就是它的週計畫是兩日一頁!這麼大的空格就可以讓我盡情發揮啦!昨天才剛看到今天早上就衝去校史館書店購買了,希望我的衝動購物不要被J先生唸...
原價420元,打88折後370元,拿到實品後很喜歡,裡面沒有空白頁都是方格,雖然少了點發揮空間,但多了規律和計畫性,大家自己取捨,我相信下半學期要開始讀GRE和TOEFL的我是需要方格手帳的!
附上Take a Note對於兩日一頁的手帳週計畫使用教學:http://akatuki.me/note/?p=891

祝大家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手帳喔!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生活】2015.09.04 暑假尾聲

    大學四年總共會經歷四個寒暑假,這些假期加起來的時間長達一年,若能用心規劃,不僅能充實自己的經驗和實力,更能把握時間體驗更多元的生活型態。我心裡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在今年暑假參加了「生醫電資營暨生醫黑克松」、暑期課程「臨床觀察與需求探勘」,並到醫療器材相關公司的市場行銷部門實習,期望能慢慢探索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
    有些同學對於自己研究所想讀哪一個組別、未來的發展等等都已經有初步的規劃,但我還在惶恐地找尋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學期間,我沉浸在學習之中,似乎每堂課的內容都吸引著我;到了暑假,真正停下來思考,或被久未謀面的親朋好友詢問時,才發現:面對「你未來想做什麼?」的問題時,自己往往答不上口。尚未確定志向的我,只能在各種不同領域之中探索,期待哪一天能確定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並盡心為它付出。
    近年生醫產業的興起都顯示民眾對於自己的健康越趨重視,科技的進步也讓人們對於延長壽命抱有很大的期待。我大二一整年在醫療器材相關的實驗室下修學士專題,嘗試用創新的方法及醫療器材治療疾病。在暑假前,我認知的生醫領域就只有醫療器材的設計、模擬、實驗和製造而已,連題目也是一進來就已經確立的(有好幾個題目供我們選擇),但兩個月後,我深切地體會到:題目的發想才是個大問題,找到真正的需求,才有繼續研究下去的理由。
    為期五天的「生醫電資營暨生醫黑克松」讓我們接觸不同領域的人,組隊並構想出能解決臨床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不僅如此,還要有市場分析、競爭者分析和商業模式。對於長期埋沒在算式裡的工學院學生,「商業模式」這等用詞實在很陌生。過程中業師不停地給我們建議,卻也不停地在打擊我們的創意構想,面對這些挫折,我們堅持原定題目,再稍做修改以避開專利問題。因為這個營隊的主題與物聯網相關,所以在組隊時,聽到很多人想尋找會寫程式及APP的人,而在介紹自己時則反覆思考:自己的專長到底是什麼?什麼能力或特質能讓素不相識的人願意和你同一隊?
    暑期課程「臨床觀察與需求探勘」的性質很相近,但它有兩個月的時間,每週都可以跟台大醫院的醫師討論,針對那個科別的臨床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跟前面的營隊相比,更能察覺真的問題所在,提出Must have的東西,而非只是Nice to have。醫師跟我們說:「不要擔心市場不夠大,但要去想是否真正有這個需求;不要怕產品功能不夠多,只要能真正解決問題就是好產品。」我們原先提了三十幾個想法,篩選後才決定出最後的題目。
    暑期實習也給我全新的體驗,我主要負責製作和修改Excel VBA程式,使銷售數據能更方便整理、分析。公司的制度和學校完全不同,工作的急迫性讓我全神貫注,怕因為自己的疏失而耽誤其他人的工作。每次跟主管討論時,主管總會問我:「你從這些數字中看到什麼?」第一次被問到時我愣住了一會兒,之後我開始練習不只有把數據當成數字處理,而是從中看出端倪。「把事情做好」已經不足夠了,要更積極「找到問題並想出解決方法」,這不只適用於醫療器材的發想,也適用於營運管理,更應該是生活的態度。
    暑假參與的活動大多和生醫產業相關,但其實製造組的必修課也曾給我很大的啟發,心裡頭也不時地冒出小時候的夢想:當個作家。目前規劃出國讀研究所,但不知道哪一個領域最適合自己,我還有幾年可以慢慢探索,希望哪一天自己也能有願意全心全意付出的志向。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電影】2015.08.10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電影心得:憂傷的力量


簡介:
片名: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類型:動畫
片長:1時42分
導演:Peter Docter

*說明:我想把這些情緒負責人改稱為小精靈,可愛多了!

第一次看預告片(下面這個畫面以及爸媽大腦總部的小精靈們),單純覺得這部電影的題材新穎、特別,還沒到想要進電影院看的程度。但進電影院看蟻人時,前面的預告片播了樂樂和憂憂掉到迷宮的片段,不知戳中我情感的哪一部分,不小心掉下淚來。


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有負責掌管情緒的小精靈(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樂樂一直以來主導大權,讓女主角萊莉保存多數歡樂的回憶,但一開頭他就提到:他不知道憂憂是來做什麼的。當一個人在團隊中不獲得認同又沒有存在感,他便會努力嘗試什麼以獲得大家的認同,卻因為本身的特質而弄巧成拙。一切的混亂就由憂憂開始觸碰記憶水晶球開始,憂憂的觸碰使萊莉對於以往歡樂的記憶改為感到悲傷。樂樂想阻止憂憂觸碰水晶球,因此在一陣混亂之中他們倆人一同被送到記憶迷宮中。


每個人的個性和獨特之處就由這些島嶼的運作產生,「家人」是最後倒塌的一部分,也是最快重建的,我原本以為這個故事的結束是青春期的開始(因為控制板多了個「青春期」的按鈕),但其實這整部電影就在描述青春期的脫序行為,樂樂和憂憂不在大腦總部,而由怒怒、厭厭、驚驚主導情緒,到最後萊莉一度不再有情感,大腦總部無法控制。外人以為這叫「叛逆」,其實這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有些憤世嫉俗、有些莫名的怒火、覺得被世間所拋棄。每個人多多少少經歷過這個時期,現在用一部動畫片,以第三人稱回顧自己的曾經經歷,感觸特別深刻。


憂憂沮喪悲觀憂鬱地很可愛,她喜歡的都是萊莉傷心的回憶。樂樂一度想拋棄憂憂,自己回到大腦總部拯救萊莉,但在她又哭又鬧接近放棄失去樂觀之後,她明瞭了憂憂的用處,關心萊莉的人都在萊莉悲傷時出現,並關懷她,憂憂能帶來大家的愛。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難過時其實心裡是期待著別人的安慰,憂傷的情緒過後,會對感激並珍惜曾經關懷你的人。
此片不只有趣,也感人。有些人願意犧牲,只為了他人更美好的未來,當意識到自己不再重要之後,願意成全那些更重要的人。這段感人的哭點讓各位觀眾慢慢體會,當原是歡樂的歌曲伴隨著覺悟自己會跟著萊莉的童年回憶一起消失的角色,在歡樂與悲傷的衝突之下顯現人性之美和現實的殘酷。人,不就是由一堆複雜的情感、情緒所組成的嗎?




看完此片我一直存著一個疑問,為什麼樂樂的頭髮不是金黃色的呢?她的藍頭髮根本跟憂憂是同一個顏色啊!

雖然我很喜歡小小兵,但我覺得腦筋急轉彎是一部比小小兵更有內容和意義的一部動畫片,推薦大家去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