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書籍】2017.04.13《見樹又見林》書摘

這是一本探究社會學是什麼的一本書。儘管社會學的內容是我們每天經歷和體會的,我們也直接地生活在當中,但只有了解社會學的那些專有名詞後,我們才能更容易地定義這些現象的影響。

《見樹又見林》介紹如何用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社會。本身並不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為了對其他學科有大致了解而選這本書來看。

在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要我們放下以往個人主義的想法(他會那樣做是他自己的選擇),說人會這樣做決定是因為那是社會體系為我們鋪的阻力最小的路。

不用個人主義去看一個人,那到底要怎麼去了解對方、怎麼知道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呢?看那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在家庭裡他是父親,在公司裡他是職員......一個人處於某個位置除了會有其權力之外,也會因為其位置而有束縛。

書中很多舉例都是以種族、性別等因素在美國帶來的歧視和劣勢來闡述,譯者也很貼心地在裡面補充台灣的情況。

-----------以下為個人摘錄-----------
一、森林、樹群,還有那些事

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使得我們傾向完全以個人的內在世界來看待社會的運行。因為看重自我,也會自省。這樣的人會認為要理解社會生活,只要理解個人的心理世界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參與社會生活的個人,彼此非常不同,看個別的人看不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總是在一個比自身更廣大的世界參與生活,而這個世界就叫做「社會體系」,是一種持續進行的過程。體系靠著鋪陳出阻力最小的路,影響我們作為參與者的想法、感受與行為。

二、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類

「我相信,我就會看到」
參與的社會文化包含一些詞彙和想法,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詞彙和想法來命名和解釋自己的經驗。

符號(包含語言)賦予東西意義,使得文化成為可能。我們可以用語言建構各式各樣的真實,包括我們不能經由我們感官經驗的真實。

價值除了影響我們怎麼選擇行動的路線之外,還影響怎麼看待、怎麼對待我們自己和別人。人們會依社會價值的高下被分類排序。社會體系的組織方式,決定了價值的選擇。
社會心理學家布朗(Roger Brown)指出,價值就像是語法原則,我們用他來解釋從未見過的句子。

如果你接受某個文化價值,把它轉化成規則,以獎勵和懲罰來要求人們遵守,你就有了規範。規範是人建立的,是關於人們所作所為的理念。

規範對於界定體系疆界也很重要,規範告訴我們區別自己人和別人,藉由決定誰能加入我群來區分我們與他們。
規範與信念和價值是相連的,信念和價值界定何謂真實、什麼才是重要的。無論你對這社群有多大的貢獻,若你拒絕接受它的文化,這社群就一定不會接受你。

道德就是社會體系中的規則,除了規範,也讓人有共享的感覺。道德是定義一個團體或社會到底是什麼基礎,也是界定怎樣的人可以成為這個團體或社會成員的基礎。

哲學家蘇珊朗格寫道:「我們活在觀念的網絡中,編織網絡的纖維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好像住在一個由文化建構出的小盒子中,為了能看到比小盒子的視野還更廣闊的世界,我們首先得認真嚴肅地看待這個盒子,這就是社會實踐的內容。

住在盒子中,看不到外面,就容易以為其他文化都和我們一樣,這就稱為「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三、社會生活的結構
文化概念在我們參與社會體系時,形塑了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方式。而結構則將這些文化概念統整到各種連結人與人、人與體系、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社會關係上。

當原先的定位體系消失時(結束了一個長期的關係、生活中經歷變化),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失去了某個東西,我們還感到迷失。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關於社會生活各層面的社會關係是如何安排的。第二層意義是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

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會如何表現、行動的話,瞭解其身分位置,要比瞭解其個人特徵和意圖,來得有用的多。沒有任何一個位置是只賦予在位者權力而不同時加諸各種限制的;有時候,一個位置所加諸的限制,還更甚於其所賦予的權力。

價值的分佈,與滿足這些價值的合法機會的分佈,兩者差異越大,偏差行為就越可能產生。

知道一個社會體系如何運作,並不能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將如何參與這個社會體系的運作,因為社會學並不是為何預測個人行為,而是為了理解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了人的行為模式、以什麼方式影響人的行為、其後果為何。

四、人口與人類生態學

如果我們從個人觀點來看待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這些都只不過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但若以基本的 社會學原則來看這個事實:所有的選擇都會受到我們參與的社會體系的影響。

五、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哲學家兼社會學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認為:我們是透過發現他人以及他們對自己和對我們的概念,也就是他人的內心世界,而學會思考自我的。

大多數人對於對我們真正是怎樣的人所知極為有限,他們「認識」的多半都是由一些社會身分「典型」所組成的文化意象。他們真正認識的是我的各種身分所提供的阻力最小的路,以及我相當可能照著這條路走的事實。

在我們成為對方的重要他人之前,我們所知道的只有一般他人;這些一般他人的文化概念讓我們將某些概念結合,以便理解當時的情境以及在該情境裡,我們分別是什麼人。